我家沒有驕寵兒:認識被溺愛症候群,心理學博士教你正確愛孩子

我家沒有驕寵兒:認識被溺愛症候群,心理學博士教你正確愛孩子

作者
梅姬•曼門博士(Maggie Mamen
出版社
大好書屋•日月文化
语言
繁体中文
页数
272页
装帧
平装
ISBN
986248330X
重量
358 g
尺寸
21.4 x 14.9 x 1.9 cm
电子书格式
epub,pdf,txt,azw3,mobi,fb2,djvu
下载次数
1367
更新日期
2023-06-20

當父母開始幫孩子找藉口,答應孩子所有要求,「寵愛、溺愛」無形中成為對待孩子的方式。臨床心理學博士以實際案例剖析「驕寵兒」的形成原因,倡導父母與教師對孩童的權利與倫理,帶起一股反思風潮!父母被教化成相信若強迫孩子接受任何他們不想要,或會讓他們不開心或不合他們意的東西,此行為與虐待並無二致。對孩子說「不」被許多父母解讀成「殘忍」、「嚴酷」或過度威權主義。他們躊躇,是因為孩子不認同他們的想法,或他們擔心會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們被賦予了掌舵的權力,家長們只自覺無助而無能為力。驕縱兒症候群提供家長或專門人員在面對「太受疼愛」的孩子時,這些孩子們有求必應,但卻仍舊不開心、焦慮或具攻擊性,一個易讀易懂的建言來源。梅姬‧曼門博士指出,以孩子的想法為出發點的扶養、教育及照顧方式,會孕育出一批具有權益與成人相當,卻不用負擔任何社會責任的孩子。這本實用的書籍詳述了這些驕縱兒們常見的人格特質,並提供相關指引,讓讀者能在愛護、養育孩子及維持父母的權威與敬重之間找到一個有力的平衡。曼門同時表示,驕縱兒們所呈現出的這些「症狀」與真正的情緒、行為及精神上的失調相當雷同,她並解釋了誤診時將帶來的危險。本書作者梅姬‧曼門博士以二十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父母什麼是「被溺愛症候群」,讓父母從一個個案例中,分辨出嬌寵兒與心理疾病的孩子之間有什麼不同,並傳授十個簡單易懂的教養方法,讓父母了解,並非只有鐵血紀律才能讓孩子乖乖聽話,提供極為重要的支持與鼓勵,引導父母突破盲點,找出問題根源,輕鬆出好孩子!【本書特色】有趣生動的實例,讓你了解孩子的行為只是「壞習慣」還是真的生病了?實用清楚的表格,簡單比對,就能發現自己犯了哪些錯、孩子符合哪些徵兆?目錄:PART I 孩子被過度溺愛?還是生病了?1. 愛孩子,你做對了嗎?2. 驕寵兒是這樣養成的3. 被溺愛症候群4. 憂鬱症5. 焦慮症6.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7. 行為失調 8. 學習障礙 PART II 成人的應對方式:如何關懷?如何預防?9. 預防勝於治療10. 找回秩序的第一步──打破寵溺循環11. 父母的重要性12. 專家的目標與所扮演的角色13. 學校老師與驕寵兒14. 十種不用棍子的管教法尾聲: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前言我們真的有可能會太愛我們的孩子嗎?愛情真的是盲目的?我們真的會因為滿心都是我們的兒女,而使得我們對他們急速且無來由的攫取我們的時間與精力、他們因崇尚物質生活而帶給我們的壓力,及他們那無論在家中或出了家門都無法為常人所接受的行為舉止視若無睹?我們是否因過度喜愛並放任他們,以至於它形成了一個遮罩,讓我們看不見他們的心理健康已萌生了危機?或他們的行為舉止所產生的問題,將可能使他們無法為學校、社會大眾所接納,甚至無法擁有一段穩固的情感關係?我們只需要抬頭看看周遭──在超市、醫院的等候室、公共場所,學校的課堂間──就能認清這非但只是可能,更是一個真相,且不局限於任何地點,隨處可見。它看起來是這個時代所造就而成的。它反映出一個社會組織的鐘擺型變化:從二十世紀前半的父母主導的管教方式,盪到現在的孩子主導的教養方式。它促使一個鬆動的根基成形,我們的孩子站在那上頭,搖搖欲墜。我們生活在一個以子女的想法為出發點的社會。孩子們的想望、渴求逐步被擺至第一順位,其重要性甚至超過婚姻或家庭的和諧、經濟狀況的考量、父母的精神壓力、日常的噓寒問暖、恬靜的娛樂方式、對長輩的敬重及我們所熟習的常規。這個行為受到許多專家的鼓舞,包含某些心理學家、社工人員、精神科醫師、小兒科醫師、顧問以及其他人。而媒體、製造商及行銷人員也樂於伸出援手,使一些孩子們被賦予了掌舵的權力,家長們只自覺無助而無能為力。許多家長因此再也無法保證自己有辦法提供能令孩子們身心健康的基石─睡眠、充足的營養、運動、新鮮空氣─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這些元素的重要性,也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提供。他們躊躇,是因為孩子不認同他們的想法,或他們擔心會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對孩子說「不」被許多父母解讀成「殘忍」、「嚴酷」或過度威權主義。他們被教化成相信若強迫孩子接受任何他們不想要,或會讓他們不開心或不合他們意的東西,此行為與虐待並無二致。這些天性秉良的家長們迎合家中孩子的每一個靈光閃現,且總是主動規避,甚或抗拒他們身為一個家長的責任去對孩子說「不」、規範他們的行為舉止、使孩子明瞭責任感的重要,及去教導他們道德、社會規範、價值觀及家庭與社區的重要性。孩子們並沒有學到主動去面對問題、或如何發揮創意排除問題的方法。也不知道在待人接物上如何保有彈性及責任感。遑論當面對壓力、失去、挫敗或失望時,如何自處並排解負面情緒。換句話來說,他們以驕縱的方式被撫養長大。這本書所述及的內容不單只是關於那些深愛他們的孩子、永遠把孩子放在心中的第一順位、且賣力工作,只盼能供給家庭成員他們所能提供的一切的家長們;它更提到許多的個人、團體,乃至於目前影響到我們的社會的全球性潮流:它們提倡、支持並鼓勵讓孩子主導教養方式,並視醫院的診斷書為家長們解決眼前難題的萬靈丹。最重要的是,它是關於那些在此種文化潮流下逐漸長大的孩子們,他們不只是受其影響,更將因此而置身險境。內容摘文學習障礙父母應該用正面的態度支持孩子不甚熟練的嘗試,並鼓勵他一步一步前進,在他有所進步時為他喝采;當他面臨失敗時,幫助他勇敢面對。父母必須堅強,順其自然發展,看結果慢慢成形,這樣孩子才能學到多一分耕耘,就多一分收穫的道理。被「寵出來」的學習障礙臨床心理學博士瑪莉‧ 派佛(Mary Pipher),在《拯救奧菲莉亞》(Reviving Ophelia)一書中說:「透過我的觀察,女孩的數學不好,是因為做數學題目需要某些人格特質──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斷,以及承受挫折,不被它打敗的能力──而這正是許多國、高中女孩所欠缺的。應該鼓勵女孩們去面對困境、冷靜下來,並且相信自己。」這也難怪驕寵兒有時會出現假的學習障礙。這些被寵壞、依賴心重的孩子,在面對會帶來痛苦及沮喪的問題時,總是直接放棄嘗試,並從父母那裡獲得指引及從不間斷的幫助,因此難以培養解題所需的能力,以及勇於承擔失敗的自信心。事實上,父母應該保持距離,只在必要時伸出援手,並對自己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有所體悟,要相信孩子能用自己的能力找出方法,來排除他們所遇到的困難。?? 驕寵案例:無法自主思考的孩子潔西卡十三歲,就讀八年級,四年前,她被診斷出罹患輕微的學習障礙。當她在跟讀寫能力進行小規模抗戰時,數學能力卻發生了嚴重的障礙。當時潔西卡出現了一種近似恐慌症的情緒,當她知道自己得進行計算時,就會變得過度緊張。她現在的成績是低空飛過,老師擔心她可能無法升上九年級。她的父母希望能夠進行二度評估,以確認問題的嚴重程度,思考如何幫助她,為她安排一所適宜的高中,並引導她未來能找到一份工作,擁有一個不會用到數學的人生。在完整的心理及學習能力評估後,確認她是一個聰明的女孩,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她有罹患學習障礙的可能。事實上,正式測試潔西卡的數學能力之後發現,她並沒缺少任何基礎的數學知識,雖然她需要一些鼓勵才能想起許多流程。然而,學習能力顧問注意到,即使眼前的問題非常簡單,潔西卡仍舊不喜歡思考,她每個問題都想找人幫忙;當拒絕她的要求,鼓勵她自己解答時,她的解題能力其實相當不錯。獨自一人時,她看起來就像缺乏亮光的太陽能計算機──無法啟動。她坐著,等待,直到有人回來協助她為止。同樣被動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需要主動思考的科目上,例如科學、研究特定主題等,她完全得仰賴大人的鼓勵及推動。將孩子當成人生課題的父母對潔西卡的父母做更進一步的調查後發現,潔西卡在家是個控制欲相當強的女孩!她對自己要吃什麼、穿什麼、容忍到什麼程度等,都很有主見。除非父母之中有一人陪在身旁,否則她拒絕寫回家作業。顯然,她至少有兩個僕人(她的父母)試著滿足她的每一個怪念頭。但潔西卡說,他們也不怎麼中用。她的脾氣不好,只要事情不如她的意,或父母無法提供她期望的幫助,潔西卡就會發飆。父母已經放棄要她做家務,因為他們自己動手比較容易。她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包含:我永遠都不該做我不想做的事;我永遠都要開心,而當我不開心時,某人就該做些什麼來逗我開心;父母應隨時隨地關注我的一舉一動。她媽媽在家上班,她的責任就是為潔西卡打理一切,就連要求潔西卡幫點小忙都覺得內疚,因此她從不這麼做;而當她不能陪潔西卡寫作業時也會有罪惡感──雖說她也大方承認「自己的數學很差」,因此,數理部分就由爸爸負責。最後,潔西卡選擇性地學習;對解題更是消極,每一門學科都仰賴大人幫忙。當她覺得太難時,就拒絕嘗試;在大人的影響下,她只學自己想學的東西,也持續尋找自己有學習障礙的跡象。由於第一次檢查時認定潔西卡罹病,因此她從政府提供的有限資源中,獲得協助,使病情得以改善──她可能繼續剝奪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罹病孩子的醫療資源。當有人建議她的父母應該退一步,讓潔西卡善用她良好的邏輯力,自己去找出問題的解答時,他們深感懷疑──完全不認為她有這些能力;他們認為潔西卡是他們的人生課題,而事實上,情況演變至此,大部分也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不要急著扶起孩子讓孩子學著忍耐沮喪及不適,聽起來有點讓人卻步,尤其父母總是希望他們笑口常開──心臟要很有力,才能看著他們掙扎、犯錯、跌倒、爬起,然後再次跌倒──只有少數人有這般能耐;父母只有在看到孩子終於成功、臉上散發出光采時才能釋懷。在孩子嘗試的過程中,要一再地告訴自己,暫時的失敗對孩子是有益的。父母跟老師有共同的目標──讓孩子獨立學習──實際上大部分的工作都已經委託給老師了;既然身處同一個團隊,父母就應該與老師互助合作,並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與權限。這樣,父母才不會為了緩解孩子的不適,而放棄堅持,並代他上陣,或讓他在還沒完成該做的事以前就轉身逃開。應該用正面的態度支持他還不熟練的嘗試,並鼓勵他一步一步前進,在他有所進步時為他喝采;當他面臨失敗時,幫助他勇敢面對。父母必須堅強,順其自然發展,看結果慢慢成形,這樣孩子才能學到多一分耕耘,就多一分收穫的道理。對於人生路上的伴侶,更要彼此信賴,不要因為自己沒善盡對孩子的責任,而感到虧欠、或對另一半生氣。換句話說,父母必須擁有約伯的耐性、所羅門的智慧、索爾的力量註,然後以些微的幽默感與寬大的心胸,將其凝聚在一起──這些特質也許不是與生俱來的,但放心,成為父母後就會慢慢磨練出來。十種不用棍子的管教法我們需要很多正面的力量,用以抗衡過去根深蒂固的舊習。如果對自己不夠肯定,請花點時間來檢視自我,找出支撐自己、也能傳承給孩子的信念。「太棒了!」你可能會這麼說,「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我馬上就會知道要怎麼做了!」你甚至可能會直接翻到這個章節,根本沒打算閱讀本書的其他部分。然而,若你一路仔細閱讀下來,就會注意到我曾多次指出,教養並沒有任何「正確之道」,因為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而所有父母的個性與作風也都不同。因此,身為父母,隨時對那些「保證有效」的方法存疑才是正確的態度。做研究時的三個基礎要點:理解、預測、控制。理解一個現象後,就可以預測行為模式,一旦能預測行為模式,就可以進行控制或管理。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教養及教育──甚至涵蓋生命中的所有層面。如果我們一心只想管理或控制,卻沒有先行理解,沒預先觀察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的行為模式的話,就像是在一個不穩的地基上蓋房子,所有心血可能會在瞬間化為烏有。因此,我強烈建議你從第一頁開始,仔細研讀這本書的所有章節。十種須用心調整的教養法接下來提供的建言,我無法做出「無效退費」的保證,因為這取決於使用者如何依自己的需求去調整並運用,以及堅持使用多久。這些都是共通性的法則,沒有針對特定族群;它們是方法,而不是「準則」。當然,它們是設計來控制或管理孩子的行為舉止──這是父母的責任;而當孩子在教室時,則成為老師的責任。坊間有幾百本書提供幾千則建言給父母,如果你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是最好的,或你從中採用自己喜歡的也無所謂。重點在於,你是否願意全心去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讓他們成長茁壯。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從中學到處世之道。戰術一: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得到他人的信賴,這是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當大人總是說一套做一套時,孩子質疑大人說的話也是很正常的事。信守承諾是劃清底線的方法;越過這條線,就是我們不願讓孩子涉入之處。問問自己,當孩子企圖橫越高速公路時,你會怎麼做?多數人都會飛快地衝向孩子,將他一把抱起,用盡一切力氣也要讓孩子待在安全的地方;就算孩子已經長大成人,身為父母者,仍會毫不猶豫地保護孩子。就算要橫越高速公路的只是個陌生人,一般人仍可能奮不顧身地衝上去拉住他──因為我們本能地會去阻止危險的事情發生。但如果今天的情形只有輕度的危險性──孩子推打其他孩子,或在公眾場所奔跑──我們的反應還會這麼強烈嗎?問題是我們要在哪裡劃出界線,而非我們有沒有能力去劃出這條線。這條線可以因人而異,也可以是全家人都要遵守的規則。這條線對孩子來說,意味著:我們的忍受是有限度的,超過底線我們就會展開行動!有些人劃出底線,但只是作作樣子,一段時間過後,孩子自然會明白,就算踩在這條線上,也不會發生任何事;而過於獨裁的人所設立的底線則太嚴苛,沒有任何商量餘地。在決定底線時,需要成熟的思維與一定的彈性。每個家庭訂定不同的規矩,而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階段、對責任的接受度、成熟度,及個別需要的差異,也可能會有不同的限制。一個孩子爬上無名戰士的墳墓,碰了某個不能碰的東西,或是在博物館、餐廳、校車、或其他公共場合做出不恰當的舉動;某個人(路人、鄰居、營隊輔導員、博物館員工、校車司機)因而靠近孩子及他的父母,要求孩子遵守規則。孩子的父母回答:「他又沒弄壞什麼東西!」的確,孩子沒有弄壞任何東西;但如果父母所設立的底線,只在他「真的」弄壞什麼東西時才生效,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要到孩子造成實際的傷害,父母才會說「夠了!」孩子內心對底線的解讀就會是:「只要不傷害別人,我就可以為所欲為!」孩子需要底線,來讓他們知道哪些行為在可接受範圍內。所有健康的孩子都會定期測試這條界線,來確定它還在;同時提醒大人,是否需要再一次評估或調整?而不快樂、適應不良的孩子,會以極端的行為去測試這條底線,如傷害他人、破壞物品,甚至危害自己的生命。父母堅守自己的底線,孩子的生活也會安全許多。當父母維持一個完整的價值信念,但允許某些特例存在時,就表示這條線是具有足夠彈性的。舉例來說,平常固定的睡覺時間,可依特殊節慶而有所調整,例如生日、舞會,或家族旅遊。只要孩子對基本規律有所認知,他們就能接受彈性,也知道一旦特殊情況結束後,事物都將「回歸常態」。比較糟糕的是,父母的態度前後不一,例如,孩子沒有固定的睡覺時間,全依父母當天的心情決定。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經常吵鬧、爭辯,只在自己想要的時間才願意上床。父母設立一個底線,並且明確告知孩子,對親子雙方來說都是明智之舉,不要讓孩子單方面去猜界線在哪裡。戰術二:分辨命令與建議的不同如果希望家中的溝通能清楚無誤,並讓孩子明白我們是認真的要他去做某事,那麼,讓每個人都明瞭,建議與命令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命令是單方面的下達,接受的一方如果無法完成,就得承擔後果。在命令句的前面加上一個「請」,例如「請你現在過來吃晚餐。」「請你現在就關掉電視。」「請把你手邊的工作先放著,過來吃晚餐。」「請你先去寫回家作業。」保持禮貌,簡單而明確。另一方面,建議不一定要照著做,而是提出某句我們可能會對孩子、伴侶,或是訪客所說的話。當我們給他人建議時,不會要對方承擔沒有照做的後果。驕寵兒的父母會混淆這兩種概念,他們常讓每件事聽起來都像個請求或建議;而將命令解讀為建議,恰好又是驕寵兒最擅長的事。語意清晰明確,不只能讓孩子明白我們的意圖,同時也能讓大人再次確認到底想說什麼。是給孩子一個建議?還是告訴他不聽話的後果?戰術三:用行動代替嘴上說說孩子很快就會忍受不了長篇大論,但大人通常要花一段時間才會意識到這點。這是個以口語溝通的社會,因此,我們習慣使用話語去掌控周遭的人及環境。然而,以實際行動代替口語,其實是更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八年前的某日,我一句話也不說,將一桶快滿出來的堆肥擺在兒子的床上──這一招比長達幾個禮拜的嘮叨更有效──從此以後,他的房間總是保持得乾乾淨淨。在用餐時間結束後直接將孩子的碗盤收走,把電視關掉,拔掉電話線,把電腦關機,丟掉不合身的衣服,把香菸丟進馬桶沖掉,除非扣上安全帶否則不發動車子……與永無止境的絮絮叨叨比起來,這些直接的舉動會給孩子更深刻的印象。一次奏效之後,可以試著用說的,但停止碎碎念,用單一字眼的命令(「床!」「睡衣!」「牙齒!」「晚餐!」「關掉!」)已足夠傳遞訊息,也不會浪費寶貴的時間。歷經實際行動帶來的震撼教育之後,孩子知道,爸媽一旦開口,就會毫不遲疑地行動。非口語的教養方式能讓我們做更多事,可與孩子有更良好的互動;讓孩子知道行動勝於空談,也讓孩子體會到,大人隨時都能掌控局面。戰術四:善用肯定語氣如果我們向來言出必行,孩子就會相信我們說到做到,我們也就能「要求」他們去做任何事。不須大聲嚷嚷,也不須證明自己的能力。不過,我們所說的話要聽起來很有說服力,抬頭挺胸、注視孩子的眼眸,在孩子眨眼之前,絕不先眨眼。我曾提供孩子兩個選擇:「你自己動手整理房間,或我幫你整理。我的方法是把所有東西掃進一個大垃圾袋,然後丟進暗無天日的閣樓裡。」他的直覺反應是「不用了!謝謝,我自己來!」──從此以後,我只要拿著垃圾袋說:「我來整理吧?」就可以了。我真的動手過嗎?沒有!但重點是孩子認為我會動手,這就夠了。戰術五:決定我們想教孩子什麼父母及老師們多把焦點集中在消滅那些不受歡迎的行為,也就是叫孩子「不要」去做某些事──這代表我們必須開出一張清單來規範孩子,並且時時觀察孩子的行為,直到某個不好的舉止出現後才能介入。然而,對孩子來說,注意他的某個行為,就等於鼓勵他繼續做下去;因此,直接告訴孩子我們想要什麼、希望他學什麼,然後以正面的態度去教導他,是最積極簡單的方法。這乍看之下很簡單的策略,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準則。當我們決定讓孩子學習什麼之後,就會用到第十三章解釋過的學習過程:要從幫他做,到委任他去做,到最後則是徹底放手。驕寵兒通常須經過指導,才能獨立,並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同時,他們不喜歡被人指使。這裡有個一石二鳥的辦法,就是列出一張孩子目前能獨立完成的事項清單給他。選擇幾個簡單的行為,分成「有做到」跟「沒做到」即可,不須考量孩子目前做到什麼程度。這個列表上的句子都跟「我」有關,並使用過去式,這樣當孩子拿在手上時,就能看見自己還需要做到什麼,這才算是真正完成。□ 不用別人提醒,我就會自動自發寫回家作業。□ 即使我不願意,當別人要我關掉電視時,我會照著做。□ 雖然我不喜歡桌上的菜色,我還是乖乖地把晚餐吃掉,沒有抱怨。□ 就算我在生氣或覺得心煩意亂時,我還是會保持禮貌。一旦所有項目都完成後,孩子就可以去找老師或父母,讓他們檢視成果並給予讚賞。「做得很棒」、「我很為你感到驕傲」……這些話就夠了。不要因為這些小小的改變,就急著給孩子大大的獎品,要讓孩子單獨面對家門外的世界,只做到紙上這些還不夠呢!(更多內容請見《我家沒有驕寵兒:認識被溺愛症候群,心理學博士教你正確愛孩子》)_

我家沒有驕寵兒:認識被溺愛症候群,心理學博士教你正確愛孩子 EPUB, PDF, TXT, AZW3, MOBI, FB2, DjVu, 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

《我家沒有驕寵兒:認識被溺愛症候群,心理學博士教你正確愛孩子》电子书免费下载

epub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azw3下载 mobi下载 fb2下载 djvu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