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

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

作者
楊照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
出品方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语言
繁体中文
页数
192页
装帧
平装
ISBN
957084275X
分类
港台版图书
重量
259 g
尺寸
20.8 x 13.4 x 1.6 cm
电子书格式
epub,pdf,txt,azw3,mobi,fb2,djvu
下载次数
2606
更新日期
2023-04-04

內容簡介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楊照以平易的文字、扎實的分析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千年智慧透過「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附原典選摘,直取精華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關於本書楊照的《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以《論語·先進篇》為主,配合部分其他篇章作為選讀的內容,透過這樣的閱讀,應該可以清楚顯示一個價值:與其將《論語》當作抽象的道理來吸收、背誦,還不如藉由《論語》看到特殊的「春秋」時代狀況,看到孔子在面對時代變局時,提出的種種主張,以及這些主張所賴以統合的基礎信念。用這種方法讀《論語》,每一次都會帶來興奮驚訝之感──怎麼會有孔子這樣有個性的人,他以獨特而高遠的眼光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留下許多充滿智慧的語言。這是一個比我們強大、比我們有智慧的生命,在作者楊照引領之下,我們得以體會孔子的強大與智慧,進而活用他的思想來對應我們自己的時代,處理我們自己的現實問題。目次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第一章 論語的身世「論語」的兩種唸法聽孔子說話學生的共同筆記師生關係的起點第二章 做為老師的孔子「先進於禮樂」的準備被圍困的師生有個性的人這才叫做教學相長真正的好學第三章 孔子不是真理發言機不是整天講道理判斷人才的方法過分與不過分的哀傷老師也是很矛盾多面向的人怎樣成為「仁者」從來沒有現成的回答孔子的幽默感第四章 還原真實的孔子孔子是唯心主義者?禮與情感教育劃錯重點的學生孔子非常憂心全幅人格的老師孔子怎麼開玩笑第五章 標準答案不存在生與死是怎麼回事?性格瞭解命運分辨真假的工夫答案不只一個學生的志願小結附錄:《論語》選摘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節錄)二閱讀原典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歷史有其原初的材料,透過這些材料的累積、解釋、選擇,才形成了種種對於歷史的敘述說法。對於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聽過了別人給的歷史敘述說法後,應該會想要回到原初材料,一方面看看歷史學者如何利用材料炒出菜餚的過程,一方面也自己去覆按檢驗歷史敘述的對錯好壞吧!我們讀過課本介紹《詩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也聽過許多從《詩經》中擷取材料來重建西周社會面貌的說法,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讀《詩經》,或許你會發現《詩經》的內容和你原本想像的不太一樣;也可以覆按你原先對西周的認識和《詩經》所顯現的,是不是同一回事。不管是哪種經驗,應該都能帶來很大的閱讀樂趣吧!閱讀原典的第二個理由是:這些產生於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文獻,記錄的畢竟都是人的經驗與感受,我們今天也就必然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與其經驗、感受彼此呼應或對照。也就是,我們能夠從中間讀到相似的經驗、感受,隔著時空會心點頭;也能夠從中間讀到相異的經驗、感受,進而擴張了我們的人生體會。源於一份史學訓練帶來的習慣與偏見,必須承認,我毋寧比較傾向於從原典中獲取其與今日現實相異的刺激。歷史應該讓我們看到人類經驗的多樣性,看到人類生活的全幅可能性,進而挑戰質疑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種種現實狀況。這是歷史與其他學問最根本的不同作用,也是史學存在、無可取代的核心價值。五選讀,不只是選書讀,而且從書中選段落來讀。傳統經典篇幅長短差異甚大,文本的難易差異也甚大,所以必須衡量這兩種性質,來決定選讀的內容。一般來說,我將書中原有的篇章順序,當作內容的一部分;也將書中篇章完整性,當作內容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除非有理由相信書中順序並無意義,或為了凸顯某種特別的對照意義,我盡量不打破原書的先後順序,並且盡量選擇完整的篇章來閱讀,不加以裁剪。從課堂到成書,受限於時間與篇幅,選出來詳細解讀的,可能只占原書的一小部分,不過我希望能夠在閱讀中摸索整理出一些趨近這本原典的路徑,讓讀者在閱讀中逐漸進入、熟悉,培養出一種與原典親近的感受,做為將來進一步自行閱讀其他部分的根柢。打好這樣的根柢,排除掉原先對經典抱持的距離感,是閱讀、領略全書最重要的開端。內文選摘(節錄)《論語》的兩種唸法現代中文裡,通常將《論語》書名的第一個字「論」讀成二聲。這樣的讀法,來自劉熙的《釋名·釋典藝》:「《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論,倫也,有倫理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也。」將《論語》解釋為「有條理地敘述自己要說的話」。不過傳統上也有另外一種將「論」字讀為四聲的主張。《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段話先解釋《論語》的內容,是孔子回答弟子、當時代其他人提問的記錄,以及弟子從孔子那裡聽來的話語。為什麼稱「論」?那是因為孔子在世時,弟子各自記錄老師所說的話,等到老師去世了,大家將筆記集中過來,經討論才編定了這樣一本書。比較這兩種不同說法,唸成四聲好像要比唸成二聲來得合理些。唸做二聲,《論語》是一本有條理、彰顯條理的書;但唸做四聲,《論語》書名就提醒我們,這是弟子們比對筆記,經過討論爭議才編出來的書,換句話說,這本書不是成於一手,無法有一個完整設計的結構,也不可能避免書中內容有互相衝突、矛盾的現象。回歸《論語》書本內容,我們看到的的確是一條條短文接在一起形成的。把這本書看作「倫理、條理的語言」,意味著相信書中各條文詞的順序是經過特別設計,依循或為了顯示某種內在的秩序,使得傳統以來,很多讀書人花了大工夫去串聯解釋《論語》的結構。然而這樣的解釋,很容易就填塞了許多文本無法支撐的臆測,將後人的主觀想法強加在《論語》上,對我們今天理解《論語》,從《論語》中去探知孔子的人格與價值信念,往往非但沒有幫助,還製造了阻礙和混淆。將「論」讀做「倫」,還有一個問題,是使我們傾向於將《論語》的內容視為原則、視為規範、視為真理,如此就喪失了《論語》本文中其實再明白、再鮮活不過的特性──這是對話的記錄,這是討論過程中的切片,這裡明明存在著一種活活潑潑的人與人互動的現實精神。孔子當然說道理、談原則,但他說的方式,永遠都是「即事論理」,從來都不是抽象、空泛地說。所以,每一句話有其背景,有其不同的對象,因而我們也就不應該抽離了時代或現實的背景,忽略當下發生的事件,架空來讀《論語》。《論語》和《左傳》完全不一樣。《左傳》有著嚴格的自覺結構秩序,了解《左傳》一定要先了解這份編年的結構秩序。《論語》卻是相對鬆散的筆記彙編,沒有經過強烈主觀的排比,也就不能強求應解其中的文句順序,有什麼必然的道理。用這種讀法,我們會有較大的空間,得出《論語》真正的最大價值──那就是透過《論語》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偉大人格,既覺得和這樣的人格相親近,又衷心地為其偉大所感動、所折服。從來沒有現成的回答下一章:「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第一眼我們就看出來,這一章的開頭和結尾,都和上一章一模一樣,只有把顏淵換成冉雍,就是仲弓。冉雍問的也是仁,聽了老師給的答案,他也就恭敬地說:「儘管我沒有特別聰明,但我會努力遵照您說的這幾句話去做。」正因為開頭結尾一樣,主題也一樣,兩處孔子給的答案的差距,就更形顯眼了。孔子給冉雍的回答,第一項專注在「敬」的態度上。「大賓」、「大祭」都強調重要且莊嚴的場合,不能有所掉以輕心。也就是人生當中會讓你覺得最莊重、最開不得玩笑的那種狀況。孔子教冉雍:在外(應對公眾事務時)的態度像是要去見你心目中最重要,可能可以改變你人生的人。「大賓」指的是人,而「大祭」指的是場合。領導支使人民(運用你的權利)時,要如同在忠烈祠主持秋殤國祭一般莊重謹慎。敬謹的根本,或說敬謹的作用,就在於讓你心情沉澱、不輕浮,你就會認真體會、思考別人的心情、別人的要求。以己度人,自己不想要的,別加諸在別人身上。設身處地不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你就不可以那樣對待別人。這是相關聯的第二項修養條目。第三項則是不強求要有什麼地位、什麼身分。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著同樣意思,孔子教冉雍:獲得權力地位,服務國君,很好,沒有怨言;得到不賞識,只能待在家中,也很好,沒有怨言。這三項都是針對有心從政的人,給予的提示。因為孔子看好冉雍具備可以從政的人格與能力條件,顯然冉雍自身也對於從政有著高度興趣,所以孔子的答案,就朝向在政治上實踐「仁」來強調,和教顏淵如何在自身修養上趨近「仁」,大不相同。回答顏淵時,孔子談的都是內在,甚至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相對地,回答冉雍時,談的都是外在的作法。孔子給顏淵的答案,和孔子給冉雍的答案,中間有什麼樣的連結?把這兩個答案視為「仁」的兩個不同價值面向,可以讓我們對「仁」有什麼樣更完整的理解或想像?《論語》並沒有提供簡單、現成的答案,需要我們自己去思索、去演繹,這也是讀《論語》的一大樂趣(挑戰的樂趣)所在。孔子的幽默感下一章,孔子又用不一樣的態度和方法回答弟子問「仁」。「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司馬牛也來問「仁」,孔子給了一個看來像是開玩笑的回答。「訒」字從言從刃,做反義解,指的是說話遲鈍不銳利,更不會傷人。「仁者說話遲鈍,不以語言傷人。」就是孔子給的答案。司馬牛立刻追問:「說話遲鈍,就算得上是『仁』了?」孔子逮住這個機會,不客氣地修理他:「要做倒是很難的,你現在就有辦法做到別急著搶著說話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說:「司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顯然,司馬牛最大的毛病就在性急愛說話,老師說了一小段話,他就急著質疑反問,於是孔子就給了他機會教育,表示:別小看「其言也訒」,我才剛教「其言也訒」,你馬上就插嘴多話,這樣你該明白光是要做到「其言也訒」都有多難吧!真是鮮活有趣的師生對話啊!若將下一章放在一起讀,還能讀出更多有趣的訊息來。《論語·顏淵篇》第四章,記錄的也是孔子和司馬牛的對話:「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你看,司馬牛又來了。老師回答一小句,他又急著反問:「這樣就算是『君子』了?」和上一章對著看,我們忍不住笑了,難怪老師要這樣教他,因為司馬牛就是個口頭反應很快、也很沒禮貌的人。對於老師給的答案,他的反應模式是先質疑,而不是先分析、思考。還有,兩次他的質疑都是針對老師給的答案看起來太簡單、太粗淺了。明顯地,他期待老師給他更複雜、更深奧、更有學問的答案。就是因為太明白司馬牛這種毛病,所以孔子如此教訓他。一次是訓他:「仁」的重點在於行為實踐,落在行為上,每一個條目都是困難的考驗,一個真正試著去實踐的人,自然會體認到言與行之間的差距,也就自然不敢任意說大話,謹慎看待自己說出去的話,於是「其言也訒」。只有那種缺乏真實修養功夫經驗的人,才會老看重言詞,只想學會一些可以拿來說得很好聽的道理。第二次,孔子訓司馬牛:「君子」的資格條件在內不在外。關鍵在於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原則,自在優游於安心的道德狀態中,而不在於什麼高遠的目標。「君子」之所以「不憂不懼」,因為他不斷在做自我省察的功夫,嚴格地檢驗自己言行之間的出入,基於這樣的知,得到了內在的舒爽平靜。還原對話的情境,我們就了解,這段中孔子的回答,與其說針對「仁」來解釋,還不如說是針對司馬牛的個性與缺點的教育設計。「其言也訒」,在「仁」的修養上,其實真的沒那麼重要,只是一種實踐後連帶的外在表現,頂多是「仁者」會具備的特質之一,其位階與重要性,都不能跟給顏淵或冉雍的答案相提並論。也因此,對這第三個答案,我們應該有不同的讀法,不必在「其言也訒」上面做太多文章,而是去會心體認孔子做為一個老師的隨機方法,及其中顯現出的幽默感。

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 EPUB, PDF, TXT, AZW3, MOBI, FB2, DjVu, 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

《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电子书免费下载

epub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azw3下载 mobi下载 fb2下载 djvu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