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不解的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明明被詐騙卻不承認,明明沒發生卻堅持(我記得),why

那些你不解的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明明被詐騙卻不承認,明明沒發生卻堅持(我記得),why

作者
心理學家 喬爾•利維(Joel Levy)
出版社
予掄出版社
出品方
大是文化
语言
繁体中文
页数
256页
装帧
平装
ISBN
9865770210
重量
222 g
尺寸
20.8 x 14.8 x 1.6 cm
电子书格式
epub,pdf,txt,azw3,mobi,fb2,djvu
下载次数
1174
更新日期
2023-07-20

人有三個我:自我、超我、本我;難怪……我會左右為難,不懂──為什麼鬧哄哄的派對上,我聽得到有人在角落小聲講我名字?同樣工作,薪水比較低的人,反而覺得這工作比較有意義。明明被家暴,卻替施暴者辯解,甚至說自己很愛他。有時候,你就是有預感,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鬼壓床,這是怎麼回事?(睡眠痲痹,意識醒了但身體還沒醒,自然現象啦)算命仙怎麼說得那麼準?這些日常生活中你不解的行為,心理學家其實都有答案。 心理學、生物學、醫學與科學史兼修的作者喬爾‧利維(Joel Levy),特別整理多年研究心得,告訴我們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行為學派始祖華生以及榮格、馬斯洛等知名心理學大師最重要的實驗結果與心理學發現。你會恍然大悟,原來很多你我不解的行為,心理學家都已經有了解釋: 為什麼不能夠邊講手機邊開車?這不是拿不拿著手機開車的問題,心理學家證實,這時人會有「不注意視盲」現象,你根本看不到眼前冒出來的某些東西。光明正大混入人群卻沒被看見?不難辦到。跟別人說話的同時,遠處有人提到我的名字,為何我能聽見?這就是「雞尾酒會效應」,這不是超能力、也不是潛意識,而是「分心」,是大多數人的通病。 有時候,我能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這種現象很普遍,並非超能力。而是新的經驗與既有記憶相似,但舊的記憶會重新建構和擴展,結果錯誤的與新事件相呼應,造成一種「似曾相識」效應。 最疼愛我的奶奶過世了,但是葬禮上我為什麼不覺得悲傷? 這就是「解離現象」,可能持續幾天甚至幾星期,因為你承受不了這種悲傷,更嚴重的人會失憶、甚至漫遊──跑到其他城市用另外一個身分重新生活。為什麼我老是夢到被人追趕? 夢其實是一種刺激學習作用,讓人可以在大腦的虛擬環境中,預演求生的策略。為什麼夢境常常是負面情緒和被追趕的場景?因為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危險和壓力。 看過本書,你以後就能明白,身邊的人為什麼會出現某些「非理性」行為──其實不是不理性,而是人內心的盲點,這些心理學家都有解釋的: ‧有些人只看偏激立場的談話性節目,他被這種節目誤導了嗎?其實不是,他的立場本來就偏向這種偏激觀念,因此只選擇看這種節目,這是為了防止「認知失調」的自然反應。不是節目對他洗腦了。 ‧大家都這麼做,所以我跟著做,這是同儕壓力嗎? 不是。這是防衛機制中的合理化作用,簡單講,那些掰說「我是不得已的」,都是。 ‧為什麼大家覺得諾貝爾獎得主就有學問,可以談教育改革和政治議題? 這是一種月暈效應。老闆也常犯這種錯誤,就像認為理工科畢業的人就比較適合當主管,喜歡社交的人就適合當業務。 ‧明明是參與靈修,卻搞到家破人亡?因為他們陷入了團體迷思──人在一起成了一群,就會認為自己所屬的團體絕對正確,會因此刻意忽視、避免或排斥相對立證據。結果就是一起做錯事,從忽視日本即將偷襲珍珠港的證據,到靈修團體一起打死人,都是。 ‧為什麼人質最後竟然會愛上綁匪?這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那些遭到家暴的婦女,替丈夫辯解,堅持自己還愛丈夫,希望暴力男免於刑責的,也是這種症候群。 本書匯集了四大類、數十種常見、你卻誤以為很特殊的行為,這些讓人不解的行為,其實心理學家早有研究,都有解釋。你將更能了解自己和別人,聰明避開各種偏見和陷阱;也將對各種看似光怪陸離、千奇百怪的人類行為,產生同情與「淡定」的理解。目錄:推薦文 懂點人心,你會更幸福、更成功 前言 更懂自己,也能理解別人第一章明明有卻看不到,明明沒有卻有感覺這些我控制不了的感覺,心理學能解釋1.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講手機,當心「不注意視盲」2.慕氏錯覺畫面很立體,其實是錯覺3.雞尾酒會效應派對鬧哄哄,卻能聽見有人小聲叫我4.似曾相識有時候,我能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5.解離現象哀傷到了極致,反而冷漠6.夢夢見被追趕——你在預演求生策略7.幻覺覺得聞到橡膠燒焦,頭真的開始痛8.錯覺認知系統抄捷徑,加快處理感官資訊9.恐懼症不管怕什麼,怕到引起眩暈就算恐懼症10睡眠痲痹症鬼壓床?才怪11聯覺有顏色的聲音、看到腳產生性慾第二章宗教、家暴、賣藥、詐騙、算命……當事人令大部分人不解的行為,你能解釋1認知失調同樣工作,待遇較差的人反而覺得有意義2防衛機制被騙不承認被騙,做壞事是因為大家都做3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被家暴,竟然替施暴者辯解4自卑情結自卑感是向上動機,自卑情結不是5安慰劑效應要收費、不能戳穿,糖水也能治病6巴南效應算命的為何算這麼準?7冷讀術像福爾摩斯一樣推理,比算命準8月暈效應風評,比實力重要9佛洛伊德式錯誤無心的口誤,反而說出實話10妄想被愛未必是一種幸福11文化囿限症候群起乩附身你信不信?總之我是信了第三章切忌不道德,不能太過分心理學與控制心智、改變行為1 洗腦隔離、虐待、剝奪睡眠,改變你的思想2團體迷思靈修團體就這樣害人家破人亡3權力服從平凡人普通人,就能幹下冷血慘案4監獄實驗任何人穿上法警制服,就會虐待別人5偽記憶一件沒發生過的事情,我卻「明明記得」6催眠真有這回事,但你不信就沒效7巴甫洛夫的狗如果你聽到鈴響就想吃飯……8行為主義.史金納箱訓練老鼠、鴿子、部屬和女兒,道理一樣9需求層次理論改變人的行為,不能像訓練動物一樣10「聰明的漢斯」現象動物能給你要的答案,人未必11厭惡療法從戒菸到「治療」同性戀,不能太過分12不倒翁實驗暴力的玩耍,大人教的13電擊痙攣休克療法治療憂鬱第四章原型、EQ、左右腦、陽具、墨漬測驗心理學家怎麼解釋人性?1 榮格:原型和集體無意識人不分種族與文化,都有四大原型2艾瑞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從嬰兒到老年,人生得成長八次3心智理論多問「為什麼」——這表示你有心智能力4情緒智能EQ和智商一樣重要,但你測不出分數5佛洛伊德看過他的書,你才知道什麼是「分析」6自我、超我、本我人有三個我,難怪常左右為難7陽具羨慕為什麼人類這麼在意小雞雞8陽具象徵棍子、雨傘、水龍頭,讓人家好害羞9蓋吉受傷事件第一次有人開始研究大腦各部位功能10連恩的反精神醫學精神病,不是病,是正常反應11小亞伯特——心理學界最出名嬰兒從此大家這樣教養孩子12賴希性高潮會產生「生命力」13裂腦研究從此我們知道,左右腦功能不同14羅夏克測驗用墨漬看出你的心理狀態15杜林測試心理治療師其實是電腦程式,騙過你前言:更懂自己,也能理解別人如果有人扮成大猩猩,走進你的視線範圍,你會注意到嗎?根據實驗,大約有五%的人不會發現遊戲進行當中跑進來的大猩猩。這個數字是不是有點高?聽起來讓人很難置信?但這卻是事實。如果你剛好在注意其他事情,即使非常醒目的東西經過你的眼前,你也不會看到。這就叫做「看不見的大猩猩」現象或「不注意視盲」現象。這個現象提醒我們:沒看見,並不表示沒有這個東西。而這也是心理學的研究與實驗帶給我們的最大好處:了解自己的心理盲點,別掉入常見的心理陷阱。心理學就像藏著各種珍奇寶物的洞穴,本書將會解釋五十個讓人驚奇的心理現象。舉例來說,一般人自己搔自己並不會感到癢,但有些人自己搔卻會感到癢;為什麼大部分的夢境都是被人追趕或跟蹤?為什麼被綁架的人質反而認同壞人,幫壞人說話?為什麼明明沒發生的事情,有人卻記得一清二楚?還有,為什麼參加至親喪禮,卻不覺得悲傷?明明只是照片,有人看到差點嚇昏?還有,為什麼有時候,人可以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把同性戀「電」成雙性戀?另外,本書也介紹心理學領域的重要學者和其重要的成就,舉例來說,佛洛伊德曾提出頗具爭議的「陽具象徵」之說,他指出:當一個人夢到自己在飛時,漂浮於空中的身體象徵著陽具,因為就像巨大、快速的勃起。除了佛洛伊德,知名心理學家還包括榮格、馬斯洛、華生、賴希、連恩、巴甫洛夫、阿德勒和金巴多等人,你將在本書中讀到他們的重要研究與發現。你還會讀到「霍桑效應」,這是指當我們知道有人在觀察我們時,會改變原有的行為;而男性受試者在被人觀察下,可以忍受更高的痛苦指數。另外,「巴斯克效應」是指迷信的心理作用會導致死亡。你還會讀到「鴿子導彈計畫」,這個計畫雖然瘋狂,但是有效。心理學家把鴿子放在導彈裡,讓鴿子來控制導彈的飛行。本書還會講到「厭惡療法」運用在同性戀身上駭人的事實,包括一九六年代,精神科醫師宣稱用四千次電擊,把一名同性戀變成雙性戀。心理分析,不等於精神有病提到專業術語時,書中會附上定義和解說。此外,英文字首 psych,原來是源自希臘字 psyche,是指「心理」或「精神」的意思。Psych 這個字首延伸出很多重要的專有名詞,卻常常被混淆,也需要釐清,例如,心理學(psychology)、心理治療法(psychotherapy)、精神醫學(psychiatry)和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這幾個名詞有什麼不同?其實:這幾個專有名詞有不同的意義:  ‧「心理學」是心理方面的研究,包含了所有心理現象相關哲學和科學層面的探討;‧「心理治療法」是針對心理問題和疾病的治療法,方法涵蓋心理學、心理分析和部分的精神醫學;‧「精神醫學」歸類於醫學,由西醫針對心理疾病所做的專門治療;‧ 最後,「心理分析」同時是心理結構和心理作用的理論,也是心理治療的實務方法。傳統上,心理分析師(psychoanalyst)應該受過精神科醫師(psychiatrist)的訓練,但是這兩個名稱常常被混為一談。在生活中、在新聞事件中,那些你不解的各種現象與行為,心理學大師已經經由實驗與研究,找出了答案。跟著大師的研究,你將更懂自己,也更能理解別人。推薦文懂點人心,你會更幸福、更成功莊凱迪精神科專科醫師、Dr. Soul 心靈志業創辦人隨著科技的發展,困擾人們的不再是物質的問題,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問題。才五、六十年前,台灣還是傳統農耕社會,人們散居在鄉間,平日來往都是認識的人。現代的社會,人與人緊密地居住在城市當中,工作上也深切地互相影響,每天都會跟許許多多的陌生人互相往來。想要在這樣的時代獲得幸福與成功,我們就必須要能夠懂得人;而心是人的主宰,想要懂得人,就必須要懂得心理學。更進一步說,幸福也是一種心理狀態,不懂得自己的內心,到處尋覓也無法找到幸福。因此,想要讓自己幸福,更是需要懂得心理學。透過心理學來認識自己,才能夠幫助自己邁向幸福與成功。政治與商業也是脫離不了人心,有的企業與政治人物不懂得掌握人心,再怎麼努力也會被批評得一文不值。現代社會的眾多問題,歸根究底,還是個人心的問題。在過去,可能只要懂得機械或是電腦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到了這個人與人密切結合的心時代,不懂得人心幾乎難以完成一件事情。在這複雜的心時代,心理學是人必備的第三隻眼睛,不了解心理學的人做起事情來如同盲人騎瞎馬一般,終將陷入危險而不自知。心理學教你慧眼看人生現代的心理學有點像是理化、生物這種基礎的科學,離實用還有一大段距離。而且,心理學浩瀚無涯、派別繁雜,多數的心理學家謹守固定的派別、專注在特定的方向,無法幫我們全面了解人心。想要應用心理學到實際生活當中,還需要許多統合與消化的功夫。這本《那些你不解的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幫大家統合心理學的眾多學派,是一本可以直接應用在生活之中的好書。本書用極為生動的故事,簡要地描繪出眾多主要心理學派的研究成果。讀了這本書,你可以對心理學有全面的了解,也能夠對人心有深入的掌握。擁有了本書的智慧,不論是面對家庭與職場的人事問題、處理工作與管理上的合作問題、或者是看待社會與政治上的普遍問題,當能獨具慧眼識破問題所在,然後提供根本的解決之道。人心極其複雜,在一些共同的傾向中,每個人又各有不同。心理學指出共同的傾向,也點出每個人的不同。我們在研讀心理學的過程中,除了追求共同的傾向,也不要忘了去認識人的相異,這樣我們才可以掌握住自己與他人的特點,發展出個人的特色來。有了特色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完成獨特的自己才有可能幸福。想要幸福嗎?想要成功嗎?請從閱讀本書開始吧!內文試閱:雞尾酒會效應派對鬧哄哄,卻能聽見有人小聲叫我這是一種滿有趣的能力,很多人也有類似的經驗。你在酒會上和朋友聊天,即使周圍的人很吵鬧,你們的交談也不會受到影響,表示你很專注地和朋友聊天。但是當有人離你很遠叫你的名字時,你還是可以馬上聽到。每一個人幾乎都有過這種經驗,特別是在聚餐、酒會等公開社交場合上。你正在專心和身旁的人聊天,周圍大概還有十多個人也同時在說話,但你不會注意到其他人之間的對話,更特別的是,這時候,如果遠遠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竟然會馬上注意到。這就是所謂的「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或「雞尾酒會現象」,這個名詞是由英國電訊工程師柴瑞(Colin Cherry)在一九五七年提出來的。大腦處理的資訊比你以為的多這明顯代表你「可以」聽到其他人的談話,你的大腦的確同時在處理其他的聲音訊息。即使你沒有意識到,但大腦有一部分的區塊正在聽其他人的談話。因為你不知道在這麼多人裡面,誰會提到你的名字,所以你在「潛意識」層次裡「聆聽」所有的談話。有趣的是,若是聆聽預先錄製好的雞尾酒會場景,雞尾酒會效應就會大幅降低,這種效應似乎主要依靠雙耳聽覺的立體聲特性。雞尾酒會效應對知覺、注意力和意識的心理模型有重要的意義,這個效應代表意識有不同的層次,就算沒有全神注意,感官一樣在接收資訊。換句話說,大腦處理的資訊非常多,有很多資訊是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注意力差的人才有的超能力!然而,二一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雞尾酒會效應可能只是因為人會漫不經心罷了。有些人的專注力可以維持比較長的時間,有些人可能只有幾分鐘或幾秒鐘。擁有長時間注意力的人就比較不容易表現出雞尾酒會效應;相反的,注意力差的人很快就會對當下的對話分心,所以會有一邊的耳朵在聽其他人的談話,因此更容易聽到有人在講他們的名字。所以,這個研究的結論主張,雞尾酒會效應並不是證明了:潛意識會自動處理訊息,讓我們不用特別注意就可以聽到某些事;雞尾酒會效應只是證實了:大部分的人都無法好好專注在一件事上,才會去聽到別的事。似曾相識有時候,我能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有時候,你會對明明是第一次經驗的事,有一種以前好像經歷過的感覺。英文字源於法文的 déjà vu,意指「曾經看過」,中文通常譯為「似曾相識」。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尤其是二十到二十五歲的人發生機率高達八%,但隨著年紀變大,發生機率會降低。類似的感覺還有:「似曾聽過」(déjà entendu)、「似曾試驗過」(déjàéprouvé)、「似曾做過」(déjà fait)、「似曾想過」(déjà pensé)、「似曾描述過」(déjà raconté)、「似曾想要過」(déjà voulu)和「似曾活過」(déjà vécu),其中「似曾活過」,大概最能描述大部分似曾相識的情形,指的不只是視覺,甚至其他感官如味覺、觸覺等都有熟悉的感覺。似曾相識通常讓人感覺進入超現實世界,是一種抽離出來的片段。而且這種感覺非常真實,你幾乎可以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或要說什麼話。忽然進入超現實世界似曾相識首先要釐清:當事人是否「曾經」看過或經歷過那件事情或場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似曾相識就只是一種忽然想起來的記憶。有可能是當事人的確去過某處或見過某人,卻忘了這一件事,這是一種記憶異常現象。依心理分析解釋,可能是一種防衛機制,可能原來發生的事造成痛苦,因此被遺忘了。似曾相識也是顳葉癲癇患者會有的症狀,有時候是癲癇發作的前兆,這表示似曾相識是神經學方面的問題。換句話說,似曾相識的確是錯覺,因為之前沒有造成這種感覺的記憶。以癲癇來解釋,似乎是顳葉受到異常的刺激,產生之前已有的記憶錯覺,或是強烈熟悉的感覺。同樣經驗,大腦處理了兩次另一種神經學的解釋是,大腦不同區塊因不明原因,沒有同步工作,例如:左右腦的溝通機制暫時受到干擾,導致知覺的「分裂」,因此大腦處理了同樣經驗兩次,也許之間只有百萬分之一秒的間隔,這可能就造成了讓人困擾的似曾相識現象。最後,純粹心理學的解釋是「記憶扭曲」,當新的經驗的確與既有記憶相似,但是舊的記憶由於重新建構和擴展,原有的記憶改變,結果錯誤地與新事件呼應,而造成「第一次」卻「非常熟悉」的感覺。另一種比較少見,剛好與似曾相識相反,就是「陌生感」(jamais vu),原本應該熟悉的事卻無法辨認出來,例如:走進自己家裡卻認不出來,或是「面孔失認症」,這是屬於病理上陌生感的特徵,患者看到人的面孔時,無法立刻認出是誰,這通常和大腦受損有關。佛洛伊德式錯誤無心的口誤,反而說出實話在佛洛伊德眼中,看似尋常、不小心的說錯話,可以被視為一扇窗,這扇窗會透露無意識裡的念頭,一窺當事人不能說出來的內心秘密。換句話說,一個人不小心說出口的話,常常可能是真話。佛洛伊德認為無意識的心智其實暗潮洶湧,無意識裡的想法和情感是危險的、羞恥的、不合乎規矩的,因此不能見容於循規蹈矩的意識世界。就像一座冰山,人類的個性大部分都潛藏在海平面之下,雖然在意識狀況下「看不出來」,但是,不顯現於外的個性,其實才是影響甚至掌控意識的心智。其實不是說錯話,而是說溜嘴因此,在佛洛伊德眼中,看似尋常、不小心的說錯話,可以被視為一扇窗,是可以稍微透露無意識控制的機制,一窺讓人不解的領域。「佛洛伊德式錯誤」(Freudian Slip)和一般的錯誤不同,佛洛伊德和心理分析學派認為,雖然是無意間發生的,但其實並非偶然。在現代心理分析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動作倒錯」(parapraxis),表示違背本人意圖的動作,包括把東西放錯、說錯、寫錯等等,但佛洛伊德認為,這都是無意識的意圖造成的。佛洛伊德堅稱,幾乎所有的口誤都是無意識在作祟。但是現代心理學家認為,佛洛伊德把單純的認知錯誤給解釋過頭了,因為人的心理是靠大量的潛意識自動運作,如果「沒有」發生小錯誤,那才叫人吃驚呢。比如說,說錯字或把字的發音念錯,只不過是用了更自然或更簡單的方式罷了。的確,如果進一步檢視佛洛伊德的例子會發現,他原本的說法是有瑕疵的。有一個例子是一個年輕人在引用拉丁文時,少唸了一個拉丁字,其實是因為那句話的文法是罕見的,他說的「錯誤」版本在文法上反而比較正常。佛洛伊德把這個錯誤歸咎於一連串無意識的運作,有些心理學家就認為,實在沒有必要用這麼複雜的方式來解釋。如果想判定錯誤到底是不是「佛洛伊德式」,是否包含無意識的意圖,心理學教授里森(James Reason)提出一個簡單的判斷要素:「和你本來想表達的用字和行為比起來,佛洛伊德式錯誤是比較不熟悉的形式。」換句話說,當你犯的錯是不太可能發生或是很難讓人聯想到的,例如把另一半的名字叫成外國色情片明星的名字,這可能不是意外,而是你在潛意識中一直渴望的事。口中說再見,手卻不規矩……佛洛伊德在一九一年寫了經典名著《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學》,在書中,他詳細解釋類似的錯誤其實會透露了無意識的想法、信念或期望。他還針對一些情況深入探討,其中一個案例發生在和他一起坐火車的年輕人身上,那名年輕人唸錯了一段拉丁文,少唸了拉丁文 aliquis(意即某人)一字,他請佛洛伊德幫忙解釋為什麼會犯這種錯誤。佛洛伊德馬上從拉丁文 aliquis 聯想到「血」,於是年輕人透露他擔心女朋友的月事沒來。很明顯地,他無意識的焦慮導致他沒唸出那個拉丁字來,因為會產生不舒服的聯想。佛洛伊德還舉另外一個例子,有位醫師到女病患家中看診,結束的時候醫生雖然口中說再見,卻發現自己的手不經意地拉開女病患睡袍腰間上的蝴蝶結。佛洛伊德推論,那名醫師壓抑著對女病患的情欲,但是無法啟齒的欲望潛伏在無意識中,當他一不留神時,欲望就表露無遺。從這些例子,佛洛伊德指出,絕大部分類似的錯誤都無意中洩露了無意識裡的欲望或擔憂。權力服從平凡人普通人,就能幹下冷血慘案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的集中營和大屠殺酷行,總讓人不解這些命令執行者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家經由實驗,找出了一般人的「權力服從」心理,令人擔心:平凡如你我的一般人,是否也可能在特殊情境下執行殘酷的指令。一九六年代初期,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在康乃狄克州的紐哈芬市(New Haven)進行一系列知名的實驗,結果顯示,一般正常人只要被下命令,就會對別人施予痛苦、甚至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的電擊。米爾格倫的研究造成轟動,一般認為他的靈感來自研究納粹的集中營和大屠殺背後駭人的人性心理,也就是權利服從(Obedience to Authority)心理。面對人性黑暗面和權威能扭曲良心,米爾格倫真的解開謎題了嗎?還是,他其實進行了史上非常不道德的實驗,大家錯誤解讀了這個實驗?為什麼那麼多人幫忙執行大屠殺?米爾格倫是社會心理學家,他對大屠殺引發的問題很感好奇,是什麼樣的人會在死亡集中營裡工作?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做出殘忍的暴行?米爾格倫在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三年之間,在耶魯大學任教,這段期間他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一開始,他從電話簿中隨機招募志願人士,謊稱實驗的目的是改善教學方式,請他們參與幫忙。進行實驗的時候,在這些志願者面前安置了一片儀表板,一看就知道是控制電流的裝置。志願者自己先接受了微量、有點輕微疼痛感的電擊,電壓約四十五伏特。然後,研究人員會向志願者介紹由研究團隊假扮的「受試者」,受試者會被綁在電椅上。在實驗過程中,志願者看不到受試者,但是聽得到受試者的聲音。  接著,有一名實驗的「督導」會在志願者身旁督促他,受試者如果答錯問題,就要施予更強的電擊。在儀表板上的電極按鈕,標明著電壓強度,還附上強度警告標語,如「危險:強度電擊」。隨著實驗的進行,受試者開始大叫抗議,甚至會說心臟有問題。如果志願者不願繼續施加電擊或稍有猶豫,督導就會施壓,要他們繼續施以電擊。志願者從頭到尾都以為電擊是真的,結果,米爾格倫發現,有三分之二的志願者會給受試者施予電擊,而且會進行到最高的四百伏特,甚至在受試者開始尖叫,然後不再發出聲音時,志願者還會繼續電擊下去。服從權威,讓人失去同理心這項驚人的發現被解讀為:對大部分人來說,服從權威的驅力大於道德或同理心的力量。因此,對大屠殺事件的解讀是:人類是服從和從眾的動物,屈服於權威是自然的現象。這個實驗尤其可以顯示,當志願者一開始先執行輕微的電擊,之後要他們進行明顯殘忍的事情,就簡單多了。米爾格倫和他的實驗一直飽受批評,在進行這項實驗時,志願者其實很不情願,甚至受到實驗本身的心理折磨。在實驗中,他們其實是受到督導冷酷地逼迫,甚至被實驗者壓迫去做電擊動作。在今天來看,這種欺騙參與者的實驗會被認為有嚴重瑕疵,也不道德。直到現在,這個實驗的解讀還是受到廣泛地討論,也還是被人抨擊。實驗中的「督導」不斷強調,其實「電擊」不具危險性,因此米爾格倫實驗現在比較常被解讀成:人與人互動中,信任是最基本的模式,因為招募來的志願參與者信任「督導」,「督導」說電擊是安全的,而且參與者相信實驗必須繼續做下去。其實,米爾格倫實驗無法完整解釋大屠殺的原因,因為在死亡集中營裡的行兇者都很清楚知道,他們真的在傷害人,而且他們沒有面臨道德的懷疑或感到反感。儘管米爾格倫的研究結果造成人們對道德的恐懼不安,他還是強調,實驗「並沒有」證明紐哈芬市的善良百姓和集中營守衛是差不多的。

那些你不解的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明明被詐騙卻不承認,明明沒發生卻堅持(我記得),why EPUB, PDF, TXT, AZW3, MOBI, FB2, DjVu, 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

《那些你不解的行為,心理學家都有答案:明明被詐騙卻不承認,明明沒發生卻堅持(我記得),why》电子书免费下载

epub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azw3下载 mobi下载 fb2下载 djvu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