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次親密換尿布,寶寶身心發展這樣做

六千次親密換尿布,寶寶身心發展這樣做

作者
阿部秀雄
出版社
世茂出版社
语言
繁体中文
页数
192页
装帧
平装
ISBN
9865779196
电子书格式
epub,pdf,txt,azw3,mobi,fb2,djvu
下载次数
7641
更新日期
2022-01-14

「媽媽,請跟我說說話。」換尿布的時候,寶寶正等著與你溝通呢! 日本育兒專家,阿部爺爺的「親密換尿布溝通法」,一邊幫寶寶換尿布,一邊與寶寶互動吧!《親密育兒百科》西爾斯醫師建議:請將為寶寶換尿布的六千次時光,變成共享親子互動的樂趣。匈牙利小兒科醫師Emmi Pikler主張:為寶寶換尿布要動作和緩,暖暖包裹,寶寶才會舒適安祥。美國教育家Magda Gerber希望:一般人把照護寶寶,當作是滿足生理需求而已,但換尿布跟哺乳能夠與孩子的心更加貼近。親密育兒、蒙特梭利、華德福一致推崇的育兒法!寶寶在一歲半以前,大約六千次的換尿布時間,請珍惜這段時間,盡情與寶寶對話吧。日本療癒式育兒法專家阿部秀雄,希望父母能在換尿布時,不只停留在單方面的清潔作業,而是能把握時機,認真與寶寶溝通。實施能讓媽媽與寶寶心意相通的「親密換尿布溝通法」,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換尿布會變有趣!】換尿布時,寶寶已經充分有過親子接觸,換完尿布,寶寶將能享受一個人獨自玩樂的時光,父母反而就有自己喘一口氣的時間。【第二個理由,寶寶容易學會自己上廁所!】因為寶寶的排泄時間受到父母的重視,因此孩子獨立上廁所的發展也將變得更輕鬆。【第三個理由,育兒更輕鬆!】換尿布動作,包含了育兒所有的互動溝通模式。我在這本書主要想傳達兩個重點,第一是「寶寶比我們想像中,更能了解父母的話語和情緒」,第二是「如果媽媽能將第一點謹記於心,與寶寶共處,會發現育兒確實是有方法的,養育孩子將會變得非常愉快。」「小時候明明就很乖,為什麼現在變得讓人無法理解?」「老二還好,倒是老大變得很令人困擾。」如果還在嬰兒時期,媽媽就採用我的「親密換尿布溝通法」來養育孩子,就不會有這種煩惱。因為,學會這套親密換尿布溝通法,媽媽就有能力因應孩子發育成長到自主期時的種種反抗行為,讓教養能夠順利進行。──阿部秀雄「這個方法不僅讓我在短時間內與保育園的孩子建立良好關係,更讓我在幫孩子們擤鼻涕、換衣服、穿鞋子、洗手、協助午睡等,都能讓孩子很快就能信任我,順利進行各種活動。」「雖然我已經有帶過兩個寶寶的經驗,但親密換尿布溝通法才使我第一次覺得,寶寶真的是認真在聽大人說話的。」「嘗試這本書上的方法以後,我的感想是,哇,原來你做得到呀,寶貝,你實在太棒了!真令我驚訝,也太感動了。」目錄:前言育兒漫畫--寶寶擁有魔法天線!第一章 寶寶聽得懂大人說話我不再讓媽媽傷心另一位寶寶的夜啼在開口之前的溝通請問法蘭索娃絲·朵爾托博士讓靈魂閃爍光芒第二章 陪伴的奇蹟有媽媽在我不怕黏在媽媽身邊就安心即使分離也像在一起日常生活中與寶寶的互動第三章 從寶寶體操開始體操的方法論體操猶如換尿布西爾斯醫師與換尿布然後,我認識了瑪格.葛柏為什麼是換尿布幸好有體驗第四章 從換尿布改變教養孩子的方法請預先準備好再開始預告後再開始的互動邀請孩子換尿布的互動讓孩子躺下的互動讓寶寶交出玩具的互動寶寶哭泣時的互動換尿布的互動一起歡喜的互動附錄‧換尿布報告無尿布育兒法第五章 身心的互動寶寶與媽媽的雙向溝通與寶寶互動的三個要件與自己情緒的相處方法內文試閱:有媽媽在身邊,什麼都不怕父母若能接受「寶寶聽得懂」,寶寶就會了解「爸爸媽媽知道我聽得懂他們說話」,親子關係就可以開啟嶄新的局面。這種親子關係,並不是父母單方想要為孩子做事,也不是父母一昧地回應寶寶的需求,而是親子雙方互相了解,互相溝通,彼此心意相通的情形。在進一步繼續說明之前,有件事我希望各位先放在心裡,那就是媽媽只要純粹做一個媽媽,就是在盡最大的責任。動手「做」之前有個朋友曾經從日本遠赴歐洲參觀當地的先進社會福利設施,以下是朋友和我所分享的經驗。在一片被綠樹包圍的廣大草原上,有幾間屋子散落著,每一間屋子裡都是有因為某些狀況而無法跟父母生活的孩子們居住著,這些孩子在舍監等工作人員照料下成長。下午的時候,舍監很悠閒地陷坐在置屋子玄關的躺椅上,慢慢地捲著菸。孩子們從學校放學回來,在玄關跟舍監說個兩三句話,轉身就出門去玩耍。我的朋友見狀,心裡想著,「舍監沒有好好工作,只是悠哉地坐在那裡」,他裝得若無其事探問舍監緣由,舍監這樣回答:「我什麼都不需要做,只要像這樣坐著,對孩子們來說就重要得不得了。」把舍監說話的情形,拿來比喻媽媽與寶寶的關係,我覺得可以這麼說。身為媽媽,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想要為寶寶的幸福成長做一些努力,這本書就是想要告訴各位媽媽「與寶寶全心全意溝通」這件事。但是,事實上,媽媽在設法努力「與寶寶全心全意溝通」之前,重要的是要陪伴在寶寶身邊,這樣寶寶就能安心,寶寶能安心,就是支持寶寶成長的最大力量。寶寶的生命是在媽媽的肚子裡面成長,從無到有而來的,母與子的關係是在寶寶誕生的瞬間就已經成立的。寶寶會因為「我的媽媽很好」而產生愛戀,感受到「只要有媽媽在我就好安心」,媽媽也會想著「我要珍惜孩子」「我的孩子很惹人憐愛」,而願意主動感受寶寶的情緒。以這樣的親子關係為基礎,不斷累積各種互動,親子關係就會越來越深刻,不只如此,這樣還會產生一種實實在在的感受:只要有媽媽在,寶寶就會安心。這種感受不需要做解釋,請大家對這樣的感受要先有自信。媽媽只要做自己就好有一位媽媽帶著出生六個月大的寶寶來找我諮商。媽媽表示,自己對於做一個媽媽全然沒有自信,因而感到煩惱。她深切知道應該要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麼,卻不知該從何著手。於是,她開始讓寶寶上早期教育的課程,在家也積極給寶寶使用各種教材,但是她卻發現寶寶臉部表情冷淡,於是媽媽便慌張地停止一切教導,後來寶寶的臉部才漸漸恢復活潑的表情。當媽媽在我的諮商室裡填寫生育履歷的時候,工作人員鷲尾真琴小姐幫她將寶寶抱著,把寶寶轉身面向寫完資料的媽媽,這時,寶寶對媽媽展開笑顏。鷲尾小姐說,「寶寶果然還是最喜歡媽媽呀!」她抱著寶寶靠近媽媽,這時,寶寶更是笑了起來。鷲尾小姐說,「剛剛我抱起他時,他有些緊張呢。但是,一看到媽媽的臉,他就變得安心,馬上就笑起來。你看,只要有媽媽在,寶寶就能大大安心呢。因為他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呀,光是這樣就很不簡單。」媽媽的臉龐突然變得明亮起來,她說,「咦,原來是這樣啊。」鷲尾小姐說,「對媽媽來說,寶寶非常可愛,所以不知不覺之間,媽媽總會想要再多為寶寶做點什麼,想要當個更好的媽媽,這樣的父母心可說是再自然也不過。但是,要記住的是,媽媽這個角色的存在,對寶寶來說,就是極大的安心感與信賴感的來源。媽媽只要依照現狀,做自己就夠了。」說完,她就把寶寶交還給媽媽。「你說的真的很對。」媽媽疼愛地把懷裡的寶寶緊緊抱住,展開笑顏繼續說,「我想,當我想著還要再做點什麼,其實反而增添了我和寶寶彼此之間的壓力,結果反而讓我們不舒服呢。當我知道自己只要像現在這樣當媽媽就好,一下子覺得心情變得輕鬆不少。」黏在一起就安心寶寶降生以前,是以與母體合而為一的狀態,因此在出生以後,只要跟媽媽在一起就能變得安心。各位知道嗎?有一種袋鼠式抱姿,是媽媽裸身將寶寶直立地抱在懷裡,讓肌膚互相接觸。這個抱姿原本是南美哥倫比亞針對出生時體重過低,無法維持體溫的寶寶,因醫院保溫設備不足,而由媽媽的體溫提供寶寶溫暖的一種嘗試性治療方法。後來經過醫學證實,這樣的治療法不但可以幫助寶寶維持體溫,提高嬰兒生存率,還有助於建立媽媽與寶寶的親密關係,這治療方法獲得了原本意想不到的效果,後來,其他各國仿效採那這個方法,除了用在出生時體重過低的寶寶,健康誕生的寶寶也運用這個方法,得到很大的益處。袋鼠式照護所獲得的成果,遠超過價值數百萬元的嬰兒保溫設備,我們因此可以知道,自古以來讓母子有肌膚接觸的育兒行為,其實蘊含了許多秘密。在寶寶體溫過低時,媽媽胸部的溫度會自動升高,當寶寶體溫升高時,又會自動調低,這樣剛好讓寶寶的體溫能維持在一定的平衡。雖然媽媽的體溫比保溫設備內部的溫度高,卻不會因此讓寶寶的體溫異常升高。除了體溫的調節,媽媽的胸膛能讓寶寶的心跳維持穩定,使寶寶能安穩睡著,還能使寶寶全身放鬆,表情變得柔和。另外,媽媽也能透過與寶寶的接觸,讓母乳分泌順暢,性格變得更溫柔。因而使親子關係更加親密,心意自然容易相通。那麼,如果剛好有一對早產的雙胞胎,媽媽左右手各懷抱一個,這種情況如何呢?依據某個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同卵雙胞胎的體溫、體重、身體狀況並不會相同,但媽媽的胸部溫度卻能依照寶寶的不同體溫變化,左右邊會發生不同的調整狀況。這麼說來,媽媽這個角色真是一個超能力者。人的肌膚溫暖、柔軟,有令人舒服的觸感,媽媽的存在對寶寶來說,遠遠超過一個「理想的保溫器」所能達到的功能。藉由肌膚接觸,無論寶寶是在媽媽體內或外,寶寶體內某個神祕的作用都會開始運作。若就科學層面來解釋,可以從荷爾蒙的分泌、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的作用等各種角度來說明。但無論如何,僅僅只是擁抱,親子互相接觸,雙方就能交換各種訊息,使自己與對方都產生令人欣喜的影響,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議!把寶寶穿在身上袋鼠式照護讓媽媽與寶寶的肌膚能夠直接接觸。一般育兒行為中,在大多情況下,母子並不會有機會直接肌膚接觸,只是媽媽抱著孩子,彼此隔著一層衣物。但即使如此,也算是一種接觸,這是因為,雖然有衣物阻隔,但還是能達到肌膚接觸的效果,這是經過驗證的。不過,父母並不會因為有某種效果所以才抱寶寶,而是因為「寶寶可愛所以抱抱」「因為抱抱而更覺寶寶可愛」,擁抱寶寶的感覺美好,因此達到許多效果,這是育兒的自然情形。而且我認為,與其說是擁抱,不如說是,雙親與孩子在一起的這個形態才更正確。積極推廣與寶寶有肌膚接觸的,被稱為是比日本式育兒(由媽媽親密地照顧寶寶)更為強調親密育兒的是美國小兒科醫生西爾斯夫婦,著有《親密育兒百科》。親密育兒主張,從寶寶出生那一刻起就與寶寶有肌膚接觸,而且在出生的幾個月以內盡量不與寶寶分離,如果不是寶寶沉睡或是雙親有要事需處理,都要把寶寶像是穿在身上似的抱著或是揹著,如果寶寶哭泣,要立刻將擁入懷中,還要與寶寶同床,親自哺餵母乳等等。西爾斯醫師強調,大人能夠讀懂寶寶所傳遞出的訊號,並對寶寶立即給予反應,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能夠確實做到這一點,那麼會在一次次跟寶寶的親密接觸中自然地提升對寶寶的感受。這樣的作法其實不是什麼新聞,而是從人類數十萬年以來一直都在實行的純粹生活方式,而產生的育兒方式;我以為這可以說是人類持續了數百萬年的育兒方式。若要認真追溯起來,這可能還是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育兒方式。親密育兒是人類育兒模式的原型,在日本戰前是極為普遍的育兒方式。在那個生活樸實的時代,人們每天的生活比較輕鬆,時間也比較充裕,無論工作或休息都是開開心心的,是一個大人能夠快樂生活,並在快樂的氛圍中迎接孩子一起生活的時代。在這種狀況下,孩子能夠完全融入大人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茁壯。那個時代與現在全然不同。無論在時間或是精神上,現在的社會、現在的生活,已經與舊時完全不同,現在是個緊張的時代。雖然如此,我還是希望父母們能夠盡量享受與寶寶的親密接觸時光,當然,在現代社會想要生活充滿餘裕,需要花費更多的心血。即使分離也像在一起寶寶全心全意感受媽媽有一件事特別需要父母費心,就是在與寶寶分離的時候,即使有時必須要與寶寶暫時分開,也要讓寶寶感覺並沒有與父母分開。京都大學大學院的鯨岡峻教授,長年持續對母子關係進行獨特的研究,以他的觀察實例來看,他發現兩個月大的寶寶在更換完布尿布,媽媽去處理髒尿布的這一段時間,寶寶依舊維持仰躺的姿勢,會發出開心的聲音。但是,鯨岡峻教授發現,當媽媽回到寶寶身邊,一瞬間,寶寶開心的聲音會突然停止。這是因為媽媽的身影出現在寶寶附近,寶寶會先察覺媽媽回到自己身邊,而並不是因為看見媽媽才停止發出聲音。這可能是因為寶寶聽到媽媽從遠處走來,地板上傳來微弱的腳步聲,或著寶寶可能是感受到其他什麼,似乎都能立刻感覺到媽媽即將回到自己身邊。鯨岡峻教授在這個研究中發覺,寶寶無時無刻都伸長耳朵,彷彿就像張開全身的天線在感受一切訊息,若是寶寶停止發出聲音,表示這時寶寶體內的天線感受度正在提高。才兩個月大的寶寶,不,就是因為才兩個月大,才會如此期待離開身邊的媽媽再度回到自己身邊。 我們現在能夠理解,寶寶是這麼關注媽媽的一舉一動。因此,當媽媽要暫時離開寶寶身邊,請先跟孩子說明自己的去向,「媽媽要去廚房準備餐點,你先一個人玩一下喔。」確認寶寶聽見之後,確定已經把自己的感覺傳達給寶寶,然後就可以離開。或是媽媽可以在離開寶寶一些的地方,對著寶寶大聲說,「媽媽在這裡喔。」另外,還有一件事要請媽媽多下功夫。當我們在為寶寶做著那些每天的慣例──餵奶、換尿布等等,請注意與寶寶的互動。我這麼說並不是要求媽媽速速結束照料寶寶的瑣事,然後再與寶寶進行肌膚接觸互動,而是我希望在媽媽照顧寶寶的時候,就要和寶寶接觸互動。日常生活中與寶寶的互動哺乳自寶寶出生那一刻起,媽媽與寶寶的關係就已經建立,這種親子關係是自然而然地從許多互動所產生的。在前面「袋鼠式照料」一節中提過,關於媽媽與孩子生理上體溫調節的互動關係,而在這一節中要介紹媽媽在哺乳中,跟寶寶的互動,可獲得已經確認的效果。京都大學專攻比較心理學的正高信男教授,觀察兩週大的寶寶喝母奶一段固定的時間之後,他發現,在這段固定的時間內,寶寶會以一定的律動,持續重複「吸─停─吸─停」的動作,對此他觀察到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當寶寶吸奶時,若稍微停止吸奶的動作,原本抱著寶寶、看著寶寶的媽媽,就會在不知不覺間開始輕輕搖晃寶寶。如果是以奶瓶餵奶的情況,則大多數媽媽在這種情況下,會開始輕輕搖晃奶瓶。媽媽搖晃一會之後,寶寶會再度開始吸奶。也就是說,因為媽媽這個輕輕搖晃的舉動,讓寶寶維持著「吸─停」的韻律。等到寶寶八週大,「停止吸吮母乳─媽媽輕輕搖晃─開始吸吮母乳」的互動開始變得更加頻繁,一旦媽媽沒有注意寶寶動作而有搖晃反應,原本停止喝奶動作正在休息的寶寶,就會開始不安地扭動身體,有時寶寶還會離開乳頭(奶嘴),發出聲音。在所有動物之中,會重複吸吸停停模式的只有人類。其他任何一種動物寶寶都會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多營養,而不停大力地吸吮母奶。因此,高見教授指出,人類寶寶與其他動物不同,為了要學習社會群體生活,繼承文化的存續,人類寶寶會犧牲攝取營養的效率,以培養與媽媽的互動關係。邀請與被邀請接下來,要介紹鯨岡峻教授所觀察到的另一種實例。有一位媽媽因為希望自己的六個月大寶寶能早點學會爬行,就拿了小豬布偶放在遠一點的地方,然後在寶寶身邊的地上趴著,對著寶寶說「你看,小豬在說快來呦快來呦,來,爬爬。」面對這樣的狀況,寶寶仍不為所動。於是,媽媽自己爬到小豬布偶處,在那邊呼喚著寶寶,但寶寶依然只在原地看著媽媽。接著,媽媽加強了語氣說,「快爬!快爬!」寶寶回應媽媽的呼喚,雙手用力撐起身體,媽媽見狀趕緊說:「對,對,加油,爬過來,加油!」就這樣,媽媽與寶寶的互動開始發生變化。鯨岡教授看到這種互動之後,嘗試解釋,「一開始,媽媽所說的『爬爬』,只是媽媽自己的『自言自語』,但媽媽投注熱情以後,就會鼓勵寶寶『主動』想要的心。」這就是說,媽媽很希望寶寶會爬行,所以把自己的願望付諸行動,在不知不覺間,就能將心意傳達給寶寶,讓自己與寶寶的心意合而為一。也就是說,媽媽的感受會影響寶寶。當我們希望寶寶做點什麼,要先把自己變成是自己所期望的模樣,率先做出期望的行為,所以想要寶寶做什麼,媽媽自己就要先展先給寶寶看。媽媽這麼做之後,寶寶就能自然感受到媽媽的行動,寶寶與媽媽心意合一,自然就能做出媽媽所期望的行為。原來如此!「寶寶是因為看到媽媽的示範,才跟著模倣的」,這個便宜行事的解釋,媽媽都能接受,但這是表面的說法而已。媽媽要主動,才能和寶寶心意合一,這才是正確的解釋。如果小孩的年齡比較大,就可以用「寶寶是因為看到媽媽的示範,才跟著模倣的」向媽媽解釋,,但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中,媽媽與寶寶之間所發生的作用其實非常複雜。我認為,當媽媽無意識地讓自己親身示範,做出期望寶寶做的動作,示範給寶寶看,的確會大大引發寶寶展現有意圖的行為。媽媽的潛力正高信男教授與鯨岡峻教授的觀察與分析,令人非常感動,但更令人動容的是,媽媽那忘了自己、專心接收寶寶所發出微弱而複雜的訊息,但對於媽媽來說,卻可以快速做出判斷與回應,這樣的結果真是太令人感動。我相信,媽媽並不是用頭腦理智來判斷,也不是因為接受別人指示而做。每一位父母都傳承了人類數百萬年歷史中,在骨子裡所刻刻畫下的育兒智慧。除了育兒,生活中的各種情況,都常常可以看見人類展現無意識的感性與智慧。這麼一想,真是讓人覺得我們人類真是不得了啊。因此,請您相信自己內在所隱藏的感性與智慧,即使媽媽犯錯也沒關係,寶寶會幫助媽媽,具有指接指出媽媽錯誤的能力。前面的例子說過,體溫調節等的生理層次的運作,身體自然會去處理,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之間進行的,但有些事媽媽卻可以有意識地主動做做看。接著,我將會告訴各位如何進行全心全意的「親密換尿布溝通法」。這是一個絕佳育兒的方法,只要您願意在閱讀之後試著做做看,那深藏在你心裡的育兒智慧就會開啟。

六千次親密換尿布,寶寶身心發展這樣做 EPUB, PDF, TXT, AZW3, MOBI, FB2, DjVu, Kindle电子书免费下载。

《六千次親密換尿布,寶寶身心發展這樣做》电子书免费下载

epub下载 pdf下载 txt下载 azw3下载 mobi下载 fb2下载 djvu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