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政学先生
政学先生

《政学先生》聚焦现代史上“政学”交集之处,贯穿中国传统的“文人政治”视野,颇具敏锐之问题意识。这部随笔集中的二十五篇文章有些谈“政先生”,有些谈“学先生”,更多是谈“政学先生”,在丰富、细致的史料支撑

李村

灯光,永远的灯光:我的母亲朱君允
灯光,永远的灯光:我的母亲朱君允

《灯光,永远的灯光:我的母亲朱君允》实际有两部分内容构成,一个是朱君允的散文集灯光,初版于1942年。陈西滢为她作序,其中有回忆许地山、晏阳初和陶行知的文章,也有说熊佛西的文字;第二部分是朱君允与熊西

熊性淑

十年未晚
十年未晚

《十年未晚》的二十个短篇故事,有年轻的白领,有离婚的女人,有出手拯救妹妹的姐姐,有愿意冒险的女人,有后悔的女人……透过她们的故事,我愿意我的读者们,更诚实的看见都市女子和她们的生活,然后,如果可以,更

中学图书馆文库: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中学图书馆文库: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中学图书馆文库: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首章“司马迁及其时代精神”是概括性的时代背景介绍,作者认为汉文化如果溯源,是接自楚与齐,而楚齐文化的特质乃是浪漫精神,这是为我们认识司马迁的浪漫精神——以及背后隐

李长之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

余英时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修订版)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修订版)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修订版)》内容简介:张爱萍,1910年生人。15岁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国上将。他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的创建者;我军首次

张胜

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
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

《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把《论语》拆开来读:上篇讲人物,纵着读;下篇讲思想,横着读。作者叫“《论语》纵横读”。它和前

李零

文章例话
文章例话

《文章例话》是叶圣陶1936年在《新少年》杂志连载“文章展览”的结集,文章形式为“按期选一篇文章,我在后边说些话”。《文章例话》共有“文章”二十七篇,作者也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领军人物,如胡适、鲁迅、

叶圣陶

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文学类)
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文学类)

《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散文概论(文学类)》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通史专著,分三卷四十五篇,论及历代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共六十余家,以时代为序勾勒批评原理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从先秦到清代的中国文学思想。《中国文学

方孝岳

人往低处走
人往低处走

《人往低处走》是一部简明而精要的《老子》最新读本。《老子》睿智深刻,篇幅很短,意境很深。形式上、内容上、叙述逻辑上、文学手法上都很有特点。本书可以帮助读者精准而最少障碍地阅读并理解《老子》文本,真切地

李零

与儿童对话
与儿童对话

《与儿童对话》记录了一位老师与八个小学生之间的十一次课堂对话。对话的主题有“植物会不会快乐”、“奶酪是草做的吗”、“时光旅行到底可不可能”,等等。每次讨论均以一小段原创故事做引子,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

加雷斯•B•马修斯(Gareth B.Matthews)

遥远的房屋:在科德角海滩1年的生活经历
遥远的房屋:在科德角海滩1年的生活经历

《遥远的房屋:在科德角海滩1年的生活经历》是美国著名的自然文学作家亨利•贝斯顿于20世纪20年代写的一本散文集。它描述了作者只身一人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濒临大西洋那片辽阔孤寂的海滩生活一年的经历。全书由

亨利•贝斯顿

曾有西风半点香
曾有西风半点香

《曾有西风半点香》内容简介:“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出自南宋杨万里的《木犀二绝句》,此借来拟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艺术中的名物大致相同的演变经历。所谓“半点”,相对言,是少,也可以说它从未

扬之水

城记(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传奇)
城记(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传奇)

《城记》在完成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

王军

把灵魂卖给猫:徐德亮的猫小说
把灵魂卖给猫:徐德亮的猫小说

《把灵魂卖给猫:徐德亮的猫小说》是相声演员兼“猫奴”徐德亮的第一部小说集。“猫小说”,顾名思义,书中十三篇小说,全部是以猫为主人公。分为“猫之困”、“猫和生活”、“猫和新生活”、“终”四个部分。 书里

徐德亮

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
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

《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作为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作者十多年来一直呼吁遏制中国经济的双顺差,理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但却并不如愿。今日中美经济关系的严重扭曲,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

余永定

走出白色恐怖(增订版)
走出白色恐怖(增订版)

《走出白色恐怖(增订版)》曾在上海三联出版,名为《把苦难收入行囊》,更富文学色彩,但题旨不够清晰,故此次修订建议改回原名。《走出白色恐怖(增订版)》是作者一家人走出苦难、超越困厄的回忆。作者的父亲是天

孙康宜

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
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

《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是作者的论文结集,主要研究康有为中晚期的政治思想,力图从“保教”与“立国”两个维度来分析康有为有关现代民族国家政制建构的核心问题与一系列设想,即:中国如何从一个王朝变成现

干春松

秦窑法庭:基层司法的实践逻辑
秦窑法庭:基层司法的实践逻辑

《秦窑法庭:基层司法的实践逻辑》主要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改革扩大了中国社会的异质性程度,社会纠纷数量激增,社会矛盾种类复杂。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国家治理结构开始转型,着力强

丁卫

千手捕蝶
千手捕蝶

《千手捕蝶》作者身为基督徒,佛经读者,有志以佛理补基督教义之不足,用以诠释人生,建构作品。《千手捕蝶》通过这短小精炼的文字,把他看到的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种种人生体验,轻描淡写点出,看似简单,实为

王鼎钧

料理王国
料理王国

《料理王国》是北大路鲁山人在生涯志得意满时的颠峰之作,也是生前唯 一亲自编纂的饮食评论集。鲁山人的料理哲学不仅追求味道,更追求美,执着于食材。书中谈论对食器的审美观,重审家庭料理、怜悯料理残肴等,集结

北大路鲁山人

妇女与国际人权法(第3卷):走向赋权
妇女与国际人权法(第3卷):走向赋权

《妇女与国际人权法(第3卷):走向赋权》强调在特定区域和文化语境下对妇女的赋权,所涉地区和国家包括中东、巴勒斯坦、东欧、美国、澳大利亚和非洲。重点研究了在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传统中妇女在人权

凯利•D•阿斯金

陈可辛:自己的路
陈可辛:自己的路

《陈可辛:自己的路》介绍了陈可辛,男,身兼导演、监制于一身的电影人。12岁随家人移居泰国,18岁赴美研读电影,21岁返港,监制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无泪》,自此正式踏入电影圈。导演代表作品包括《双城故事》

李焯桃

是,大臣
是,大臣

《是,大臣》根据英国BBC同名剧集改编,该剧在20世纪80年代上映后,广受好评,英国下院议员为收看该剧翘班回家,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心痒客串过一集小品。该剧集获得三项BAFTA(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电视

乔纳森•林恩

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
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

《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讲述的是诚实之所以具有普世价值,就在于谎言是普世现象,从政坛精英到市井小民,从商界巨贾到谍海特工,它成为生活的潜在主线。你想知道人们如何说谎,为何说谎,说谎时有何

保罗•埃克曼(Paul Ekman)

中学图书馆文库•国文百八课
中学图书馆文库•国文百八课

《国文百八课》的内容安排,用书前边的编辑大意里的话来说,就是“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其中文话是编排的纲领,文选配合文话,文法修辞又取材于文选

夏丏尊

王鼎钧人生四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黑暗圣经(套装共4册)
王鼎钧人生四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黑暗圣经(套装共4册)

《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等(套装共4册)》包括《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黑暗圣经》共4册。《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等(套装共4册)》将如何做人这个“大”问题用

王鼎钧

新知文库:死亡晚餐派对·真实医学探案故事集
新知文库:死亡晚餐派对·真实医学探案故事集

《死亡晚餐派对:真实医学探案故事集》是典型的医学探案故事,将看似普通的病症,一一找寻可能的致病原因,在满布紧张悬疑的线索中,详细推理、分析、实验、调查,绝对媲美福尔摩斯和怪医豪斯,让小说迷及推理迷大呼

乔纳森•埃德罗

听杨绛谈往事
听杨绛谈往事

《听杨绛谈往事》实际上相当于一本杨绛先生的自述。书中记录了自杨先生出生至九十八岁的经历,在大量杨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加入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搜集的材料,史料翔实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叙述清晰生动,

吴学昭

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
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

《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以王统照、李健吾和《古今》作者群为代表,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和精彩的文本分析,记录了身处”灰色上海”的中国文人或隐退、或反抗、或合作的相互纠结

傅葆石